深读 |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他们为什么这么快?
作为西湖大学第一个自主科技成果产业转化项目,西湖生物医药公司的诞生,距西湖大学获批成立仅仅过去了2年3个月,距项目开始融资仅仅过去了9个月。
Pre-A 轮融资近1亿元人民币,显示了资本市场对这一项目的看好。跟投的天士力资本管理合伙人吉海滨说,过去五年他们一直关注细胞疗法,高晓飞的项目虽然刚刚走出实验室,但他们看好这项技术的创新性和颠覆性,看好这支团队,更看重西湖大学这片不断缔造创新的土壤。
数据显示,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利商业利用率不超过5%。很多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专利登记,后续的商业落地处于空白状态。
相比之下,2011年斯坦福大学专利申请量252件,转让了101件,为申请量的40%;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截至2015年一共拥有的400余项专利,转化143项,转化率为35.75%。
为什么西湖生物医药公司能这么快落地?
实验室之外,一条“辅助赛道”在项目成立之初就已悄悄启动——从专利申请、法律咨询到投资人谈判,成果转化办公室全程参与,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的速度。
与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相比,成果转化办从名字到人员规模,并不惹眼,医学博士出身的负责人王廷亮带着四个90后,已经是全部。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部门与西湖大学,几乎同一时间诞生。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点,西湖大学从一开始就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了自己的创新范畴。
具体到西湖生物医药公司的成立,成果转化办一直与实验室同步奔跑。从申请专利和法律咨询,给这项成果找一个最好的家,到提供完整的商业化辅助。
转化小组调研全杭州10个区不同区域的资源、政策、产业聚集进行比对,最终选择了西湖区作为安家的地点。然后,组建商业化的团队、寻找职业经理人、选择有针对性的赛道、分析技术的使用场景,并接洽各种投资人、机构、政府资金……
“实验室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可能会存在断层”,王廷亮说,“而学校在科研项目商业化转换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学校永远比商业公司早一步。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成果转化办就开始进行筛选和跟踪。无论是探索商业价值还是寻找市场定位,学校都比FA机构要早得多、快得多。
其次,在转化过程中,学校天然拥有科学家的信任,这是商业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知识壁垒越高的行业,技术保密的重要性就越高。学校不同于FA机构之处在于,学校的利益和课题组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学校会更加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优先获得关于技术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学校帮助科研项目探索商业价值非常关键。
而在和投资人的交流中,科学家避免了变成冲头阵的“小白羊”,而是由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办公室充当牧羊人,让沟通变得更加高效。
其三,学校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完美地弥补科研和商业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信息断裂。
学术圈有一堵墙,圈外人不知道项目的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圈内人不知道成果的商业价值,如何弥补信息差,从而成功进行高科技成果的转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最大的难题。
在消减信息差方面斯坦福大学是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在斯坦福大学40多人的OTL(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 技术许可办公室)中有近一半人员同时拥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和经管类学科背景。所以这些工作人员,不仅可以运用自己的基础科学知识来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具备尖端性和应用性,也懂得如何将这项专利卖得更好。
更早的介入,更全的信息,更准的判断,自然而然演化出来的就是更“全”的辅助。从idea被提出的那一刻开始,到后期商业化的辅助、资本入场,每一步都有学校承担代理人和守门人的角色。科学家除了专心科研,不需要将多余的精力放在如何成立一家公司上。
配合着高晓飞教授名字后面的介绍:西湖生物医药创始人、首席科学顾问,可以看到西湖大学贯彻了“让搞科研的人去搞科研,让搞金融的人去搞金融”。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施一公说:“当前,我们正处在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探索和尝试,真正让师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在科研上心无旁骛,从而能够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新的、重大原创性的发现,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建树。”
西湖大学尝试的这套产学研模式,或许将会给国内高校科学家创业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而这也许会是西湖大学改变世界的另外一种方式。
排版/张 弛校对/徐 珊